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采撷>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课题研究

隆政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7 17:24:4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指导思想

以不断完善自我及超越自我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力图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素养,并将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将过程的管理和整合其间的价值反馈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我校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创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相结合,进行了《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努力做到:

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2.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

3.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4.强调课程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

二、编写理念

1.凸显学校特色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特色,要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校本课程的构件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因此,校本的开发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

2.开发地域资源

在校本的开发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社会本土资源及学校师资力量的开发作为我们开发的基点。

3.师生互动中生成

以往的课程由国家教育机构组织专家统一编著,而专家撰写的课程往往有这样的倾向:忽视了学校这一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教育产品标准化,把复杂的教育情景简单化,把具体的教育对象抽象化。而课程资源的构建强调创生和开发,我们视学校的师生资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的内容在师与师、生与生、师与生互动中生成。课程的开发无论从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确立都不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师生的不断实践反思和基于互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

三、设计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活动为学习媒介和途径,以“共同学习”、“社会学习”、“问题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模式的探索和开发,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本质的不同。

2.它是学科课程补充和完善

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开发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

(三)实施的原则

1.坚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更强调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坚持普及与提高的统一

我校的课程开发面向的是全校全体学生。我们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的差异,在课程开发中凸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一方面,旨在培养参与的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又为另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3.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

克服传统教育过程中的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差,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原有知识的的开发和利用,尝试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知识和能力统一于课程过程之中。

4.坚持个性与群体兼顾

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身兴趣爱好,在课外组织不同的研究小组满足学生对深入研究的兴趣和需求,通过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去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不断发展自己的人格个性。

课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的群体,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协作,需要他们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对社会、对他人的强烈责任感。

四、内容设计

我们不断积累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总结科技创新教育经验,积极思考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下的良性发展,力图让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平台,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自我张扬的舞台,把传统的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有我校特色,以活动为主体,兼容课内科技创新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一)围绕一本教材

课程开发中,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低中、高年级段,在课时上3-6年级每两周1节科技创新教育课。各年级段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安排如下:

低中年级:阅读科技创新小发明、科技创新制作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高年级:科学小实验、科技实践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和创造思维,训练实践动手能力。

将科技创新教育课列入课表,使科技创新教育进入教学主渠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二)强化三个本位

以学生为本位: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培养他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学生不仅是教材最终的接受者,更应该视其为教材编制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以探究为本位:传统课堂教育的授受式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实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通过动手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折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

以创新为本位:我们的课程强调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以及成功体验的机会和条件。除完成课程教学外,围绕生活实践,结合校本课程内容,组织一些金点子的创意活动和创新项目比赛。

(三)利用四条途径

1. 学科教育与教学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对常识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批判的吸收和再创生的过程。因此要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价值,必须将其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串联,在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活动设置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这一方式渗透于科技创新教育全部内容之中,重新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灵活的课程资源。

2. 课外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来体现,同时也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及活动空间的拓展上。我们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探究活动。

3. 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言传身教最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是我们课程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校要不定期召开科技创新教育家长会,跟家长探讨科学素养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输送科学的思想,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4. 社区环境教育

我校的课程开发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以社区为背景的科学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穿插社区环境污染的调查,将书本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也有利于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终审:lxcyx68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